新能源汽車從公交試點到私人購買,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決策過程。當限牌、減排兩大因素影響傳統汽車市場走勢的背景下,如何打破地方保護嚴重,配套環境不成熟等一系列系統性癥結,是考驗中國政府第二輪新能源汽車推廣智慧的關鍵。
11月26日,財政部公布了各地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方案的審核評估名單,確認28個城市或區域為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。
“申報時間很緊,從9月17日四部委發文,到10月15日提交申報材料,時間不到一個月,期間還有中秋節和國慶節兩個節假日,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報得很匆忙,但都很積極。“一位參與該項目申報的地方政府官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。
新能源汽車推廣對政府補貼依賴性強,按照2010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,試點期限為兩年,去年年底政策截止。直到今年9月17日,工信部、財政部、科技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,地方政府開始申報試點。
宇通——新能源客車行業產銷第一
2009年,科技部、財政部、發改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四部委共同發布“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“,計劃通過提供財政補貼,在三年內每年發展10個城市,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。
“十城千輛“主要涉及各個試點城市的公交、出租、公務、市政、郵政等領域,2010年6月,四部委又設立五個試點城市,推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,其后推廣至25個城市。
“十城千輛“的最初量化目標是,到2012年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%。更加具體的目標出現在2012年國家發布的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12-2020年)》,要求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,2020年時超過500萬輛。
不過實施效果之差,遠超出政策預想。到政策截止的2012年12月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25個試點城市共示范推廣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.74萬輛。其中,公共服務領域2.3萬輛,私人領域0.44萬輛。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12552輛,銷售新能源汽車12791輛。
這個牽動全國25個城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培育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出現了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冷清局面。政策層面至少有兩個原因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化:充電設施建設進展緩慢;地方政府采取對當地品牌的保護主義,排斥外地品牌。
比亞迪在2008年后陸續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F3DM和純電動大巴K9、轎車e6,但在實際市場推廣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尷尬形勢,除了比亞迪總部深圳和工廠所在地西安和長沙,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幾乎無法打入其它城市。
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曾私下倒苦水:“地方保護主義是制約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最大障礙,除了深圳,比亞迪新能源車連周邊城市都進不去。“2012年,比亞迪開始在全國各地建立電動車生產工廠,以換取K9進入當地市場。比亞迪曲線救國的邏輯是,大巴生產線投入并不大,當地市場完全能保證利潤。
“地方保護主義只有國家通過硬性規定來拆除,因為發展程度和地方細則的差別,地方政府之間無法緩和矛盾。比如推廣做得好、補貼力度大的市,會更加強調對當地品牌的保護。“深圳一位政府相關人士稱。